环球动态:增城这些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,需要你的支持!

时间:2023-05-18 20:23:15       来源:广州增城发布

为加强文化遗产修缮保护

活化利用和宣传推广

用实际案例向社会和公众


(相关资料图)

倡导正确的文物保护利用理念

推动我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

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启动

“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动”

经各区文物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积极推荐、业主自荐,共收集到32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申报材料。4月27日,由活动主办单位邀请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初评小组,经评议,有25项典型案例(21项典型项目、4项典型措施)入围。

增城共有3个项目入选

↓↓↓

11号:莲花书院遗址保护展示;

14号:中新镇岗埔围垄屋修缮工程;

15号:麻车村刘氏宗祠日常管养维护工作

莲花书院遗址保护展示

11号

莲花书院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宁西街南香山(又名南樵山)东南山麓。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出来明代莲花书院遗址的形制和布局,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,是明代著名理学家、教育家、书法家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,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社会和文化价值,是重要的考古遗产。遗址2018年被评为“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”,2021年被公布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项目亮点

一是重要考古遗址得到原址保护。在配合莲花书院建设项目过程中,按“先考古、后建设”的要求,考古发现了莲花书院遗址。鉴于该遗址的重要价值,市文物部门同增城区委区政府取得一致意见,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,调整建设方案。

二是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的前提下,对遗址进行展示,尽量取得保护与展示间之间的平衡,在建设遗址保护和展示设施或其它建筑物时,最大限度地维护遗址的历史环境风貌。

三是服务于当代社会,一方面通过保护与展示,让书院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,让更多的民众走进书院,了解书院,接受传统文化熏陶,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;另一方面,结合新的使用要求,赋予遗址新的功能,通过融合历史馨香与时代思路,赋予莲花书院以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,打造“甘泉”文化品牌,提升增城文化知名度,促进增城人文发展,将南香山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山,集人文历史研究、文化艺术活动和自然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。

中新镇岗埔围垄屋修缮工程

15号

岗埔围垄屋位于增城区中新镇坳头村岗埔自然村,依山向阳坡地而建,前低后高,排水便利。岗埔围垄屋堂号“盛远堂”,由陈儒兰于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 年)始建,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是广州地区规模较大的围垄屋,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,是客家建筑文化和艺术的瑰宝。岗埔围垄屋整体格局为两堂一围,由半月塘、禾坪、堂横屋、胎地、垄厅、围屋、天街组成,中轴对称,主次有序。2015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项目亮点

一是关注建筑的历史原貌,修缮设计和施工中,根据不同残损情况,科学地确定修缮方式,确保对文物建筑的干预降到最低。

二是注重文物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监测、保养及维护

麻车村刘氏宗祠日常管养维护工作

14号

麻车村刘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麻车村,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2008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麻车村一直以来安排2人专职负责刘氏宗祠日常保养维护管理工作,包括经常清理祠堂屋面杂草、疏通祠内外的排水通道,针对屋面漏水点、门窗、构件、油漆的缺损情况及时小修小补,定期聘请专人检测白蚁、维护消防设施及防护设施。至今刘氏宗祠仍已有60年以上没有整体大修过,并作为族人议事、休闲、交流的场所一直开放使用。

项目亮点

一是地方干部和村民积极探索和实践乡村文物建筑岁修制度,长期坚持日常维护保养。

二是保护思路清晰,合理利用。从源头上防微杜渐、及时消除隐患,避免“积小病成大病”,延长文物大修周期、节约维修成本。

注意事项

投票开始:2023-5-16  00:00:00

投票结束:2023-5-22  23:59:59

投票规则:每个微信号每天可投15票,每天可为同一案例投票15次

来源: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制图:郭晓慧

编辑:纪玉婷

责编:黄家荣、郑德宏

审核:朱卓东、张慧芳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