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名来访者,非常内向、不善言辞。
可一旦她跟谁关系熟了,就会不自觉地评判、指点别人,大多伴有贬低性质。
(相关资料图)
比如:
来访者感觉到,朋友不喜欢她这样说别人,她也不喜欢自己这点,觉得特别负能量。
但她很难控制自己,时常是脱口而出,或者话挂在舌头尖,咽回去就觉得快憋死了。
图片来源:pexel
有一次她评判完别人,朋友忍无可忍了:
她懵了一会儿,心里涌出巨大的羞耻感。
就好像有个人在对她说:
曾经,她用言语打向别人的“拳头”,如今都打回到她自己身上。
这让她难受极了,也十分困惑:
为什么,我就是忍不住想要评判别人呢?
图片来源:pexel
01
过度评判
是一种错误互动模式
刷短视频,刷到有人晒男友对自己很好。
评论区一片评判声:
浏览微博,看到有人吐槽自己老公很懒。
评论区很多人玩梗:
乍看起来,似乎与我们无关。
但这些话发生在现实生活里,就会让我们感到窒息。
图片来源:pexel
就像这位来访者,不止会对朋友评判,也会在咨访关系里评判。
她喜欢给别人取外号,喜欢把别人犯的错拿出来反复说,还喜欢灌输很多观点给我,这些观点大多消极、片面、偏激。
她就像评论区那些“嘴毒”的人,给人一种刻薄、冷酷、攻击性的感觉。
就仿佛,她的话语里没有光明,揣着很多苦,说出来的都是黑暗。
我表达了这种感觉后,来访者想了想觉得:这或许正是身边人对她的感受。
前男友说她嘴巴毒;父母说她整天只知道挑别人的错;她也曾无意听到同事描述她傲慢、自大。
“跟你待在一起很不舒服”,是他们共同的潜台词。
其实,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评判别人。
图片来源:pexel
但来访者内心有一个固定的模式:评判与被评判。
所以,她习惯以自己为坐标,去评价跟自己不一样的人,并将这些不一样通通进行贬低。
有一次,前男友带她去见朋友,一个扎小辫、带纹身的男人。
尽管对方彬彬有礼,但她怎么看他都不顺眼,回家后,她评判这个人看起来很低俗、没品味、一副流氓样。
听到朋友被骂,前男友有些生气:
她感到很委屈:
图片来源:pexel
前男友说:“除了你,没人这么说过!”
这让来访者意识到:前男友也好,他朋友也好,都没有在我面前评判过别人的不是。
好像只有我会喜欢评判别人。
后来在心理咨询中,她探索出了评判这位朋友的深层原因:
他看起来那么不一样,好像另一个圈子里的人,让她觉得自己从头到尾都不对劲。
她很害怕,自己是错的所以才通过评判把自己找回来。
而她之所以会这样做,是因为:
从小,她就被父母拿去和别人比较、评判:
差异意味着,总有一个人是错的。
图片来源:pexel
而她为了获取我是对的,我很好的感觉,就得先发制人,先去评判别人才行。
这样她就是对的,好的,别人就是错的,坏的。
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看来,儿童的很多不良行为,都是由父母—幼儿之间的错误互动导致,日积月累形成模板,再发展到儿童—其他人的错误互动。
来访者和父母之间,形成了根深蒂固的“评判与被评判”错误互动模式。
当她和其他人互动时,也会下意识启动这个模式。
通过评判别人,来访者得到了优越感和强大感,就好像世界都以她为坐标,让她感到一切都是可控、可支配的。
02
评判背后
是无效的自我修复
抽丝剥茧梳理内心,来访者发现:
她之所以过度评判别人,其实是为了获得“我很好”的感觉。
图片来源:pexel
评判别人低俗、流氓,实际上也是在说:
而渴望自己是好的,根本原因在于: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。
童年的成长模式里,来访者的自体感是割裂的。
有时,她觉得自己是好的。
可父母会告诉她:你是坏的,因为你不符合某个标准。
比如:成绩不够好、不够守规矩、不够听话、不够聪明……
有时,她觉得父母“好”的标准,和自己“好”的标准相悖。
比如:她觉得乐于助人是好的,但父母告诉她“管别人那么多事干嘛,你很闲吗”?
图片来源:pexel
可是迫于父母的压力,她必须听从他们认为好的标准,忍受内心那种割裂的感觉。
慢慢的,她的自体感变得很虚弱、很割裂。
在科胡特看来,虚弱的自体会使自我崩盘,产生一种难以被消除、根深蒂固的不安、恐慌。
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感受,来访者从父母认为“好”的标准里,汲取“好”的感觉:
我听话、懂事、考出好成绩,所以我是“好”的。
评判别人,也是为了获得这种“好”的感觉:
他叛逆、低俗、浑身是刺青,他是“坏”的,我和他不一样,所以我是“好”的。
自体心理学将来访者的汲取,称为“无效的自我修复”:用评价别人这种方式,来修补自己割裂的自体感。
图片来源:pexel
之所以无效,是因为光是评判别人,无法修复匮乏的内在,整合割裂的自体。
并且由于不断重复“评判与被评判”的模式,抑制了自己的生命力,使得社会关系、生活幸福度出现问题。
所以,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充满张力:
她很难长期发展关系,朋友和她相处久了,会觉得她不近人情、很难相处;前男友也因为她肆意评判别人,选择分手。
过度评判,归根到底,只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补偿。
真正想让自己好起来,还是要从根源上提高内在力量。
03
放下评判
强大匮乏的自体感
那么,如何提高内在力量,让我们不再过度评判别人,而是自由活出自己呢?
首先,用描述状态的观察,代替评判。
描述状态能够带来情感性的共鸣,慢慢的,我们会习惯“描述与被描述”的模式。
内在的“评价与被评价”的模板,就会被淘汰替换。
图片来源:pexel
然后,整合内在感受,增加自体感。
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共情性的内省,比如:
共情自己内在的感受,看到自己真正的体会,能够让我们走出别人“好”的标准,重新构建自己的“好”的标准。
这种方式,能够帮助我们将内在割裂的部分整合到一起。
通过共情,充分的看到别人的内在,其实也是在看到自己的内在,形成凝聚的自体感。
图片来源:pexel
拥有完整自体感的人,无论别人如何评判自己,都不会影响对自己的信任与了解。
最后,减少对外界的评判。
当我们忍不住想要评判别人时,尽量不要说,而是拿出纸笔,把这些话写下来。
每隔一段时间,就整理一下自己记录的话,看看自己到底用什么词评判别人,想象一下如果说出来会有什么后果?
一旦意识到:过度评判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,慢慢的,我们就会减少评判的愿望,自发努力地去争取更多的幸福感。
到这一步,请告诉自己:
并不是我很糟糕,才会去评判别人;
而是我足够好,值得拥有更多,所以才需要通过这个过程,去看到自己好的部分,去收获成长。
作家赫尔曼.黑塞说:
放下“评判与被评判”的模式,放下饮鸩止渴的“好”的感觉。
真诚面对自己的心声,到那时,“足够好”的自己就会浮现,我们就会拥有真正的强大与安全。
图片来源:pexel
关键词: